屯戍边陲的锡伯营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3-05-29点击数(4846)

     


    这部清代锡伯营西迁的兵丁簿册,记录着200多年前锡伯族将士举家西迁保卫边疆的一段历史。



  锡伯族官兵兵丁册.jpg

                                                锡伯族官兵兵丁册


      

    锡伯族是鲜卑人的后裔,一直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清初历时数十年的准噶尔之乱,使新疆伊犁地区土地荒芜,百姓流亡,边防空虚。平定准噶尔叛乱后,面对沙皇俄国日渐强盛的扩张势头,清政府感到戍守西北极为重要。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皇帝决定从东北抽调锡伯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西迁到现在的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4月18日,在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锡伯族男女老少集体祭拜祖先。而后,3275人与留守的乡亲们挥泪话别,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这支携家带口、浩荡逶迤的队伍在西出张家口后,一路向西、向西、向西。途中遭遇了特大风雪、断草断粮、洪水断路等难以形容的困难。终于,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7月,抵达了西迁的目的地——新疆伊犁惠远城(昔伊犁将军府所在地,今伊犁霍城县)。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根据明瑞的命令,这支西迁而来的队伍由霍城迁往伊犁河南岸屯垦戍边。在那里,他们以牛录(锡伯语“旗”的意思)为单位,安营扎寨,开始了屯垦戍边的艰苦生活。他们平时屯田,战时杀敌,长期守卫着伊犁河南岸的6处边卡。随着人口的增加,锡伯人急需新的耕地。于是,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率众用7年的时间开挖了一条长100余公里的大渠,灌溉耕地达7万余亩。大渠两岸村舍错落,鸡犬相闻,锡伯人给大渠命名为“察布查尔”(锡伯语“粮仓”之意)。今天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也由此得名。

    西迁新疆的锡伯族官兵,为保卫祖国西北边疆、开发建设西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生活在新疆的西迁锡伯官兵的后裔每年都会在4月18日西迁节纪念先辈,缅怀当年的壮举。他们也继承了先辈们的传统,继续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家园,保卫着边疆。







上一篇:茅盾与新疆文化协会
下一篇:历代屯垦戍边陲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 All Rights Reserved.

通讯地址:乌鲁木齐市天鹅湖路567号 邮编:830000

备案号:新ICP备11003108号-1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1056号

本站访问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