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前,新疆基本没有现代工业企业,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设备简陋、以修配为主的小工厂,且手工作坊和民间个体手工业者在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各族群众所需的一些日用品,如棉布、糖、圆钉、火柴等,全部依靠新疆以外各兄弟省区市运来或从国外进口。农牧业生产也十分落后,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还处于半原始生产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兄弟省市的巨大支援和帮助下,新疆工业经济不断壮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新疆解放初期,担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王震同志,鉴于当时新疆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技术落后、设备材料奇缺的现状,从新疆未来的发展需要出发,决定建一座钢铁厂。这一计划得到了党中央和当时在上海主持工作的陈毅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1951年,上海益华钢铁厂迁入新疆,也就是后来的新疆八一钢铁厂。1958年至1965年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省区市的无偿支援下,又有一大批企业相继迁进新疆。包括:1956年迁入的长春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自治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1960年迁入的建工部第三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1965年迁入的天津第四建筑公司、1965年迁入的上海新丰电器厂(入疆后建立了新疆低压电器厂)等。随后,又从天津迁入了6个企业。另外,后来新疆的北屯毛纺织厂、阿克苏大光毛纺织厂、阿克苏染织厂、湖光纺织针织厂、乌鲁木齐市天山织染厂、奎屯棉纺织厂等,也都是以这一时期由新疆以外各省区市迁来的纺织企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疆的工业发展也同样得到了兄弟省区市的支援和帮助。1980年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新疆与国内其他省份的同行业企业开展了联合和协作。如新疆第二、第三汽车配件厂与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实行了联营,畜牧机械厂参加了中国畜牧机械总公司的联营,新疆轴承厂与西北轴承公司实行联营等。这些企业的迁入和联营,使新疆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国家和兄弟省市先进企业对新疆濒临倒闭的企业也给予了无偿的支援,如一直处于困境中的新疆实验化肥厂、新疆昌吉化肥厂等,就是依靠了这些援助而很快转危为安的。
兄弟省区市还调配了各种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原材料和大量建材物资支援新疆。同时,还抽调了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到新疆,帮助新疆培训了大批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
195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和关怀下,自治区第一座现代化丝绸厂——和田丝绸厂建成。当时,200多名苏州姑娘离开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家乡,来到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漠南缘的和田,参加工厂建设。同时,200名维吾尔族姑娘还去苏州学习了先进的丝织技术。1964年11月,应新疆邀请,上海纺织战线优秀操作能手代表团千里迢迢来到新疆,深入7个工厂,为160多名纺织工人传授先进的操作经验。经过师傅们两个月不厌其烦、手把手的指教,学员们技术上存在的难题解决了。经过测定,40%以上的学员取得了单项和整套操作全部优秀的成绩,绝大部分学员都有一项或两项操作达到了优秀。上海纺织操作能手和学员们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新疆与各兄弟省区市虽远隔千万里,但各兄弟省区市对新疆的支援从来没有间断过。201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确定全国19个省市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展对口援疆工作。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使新疆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缩小了新疆与各兄弟省区市的差距,也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 All Rights Reserved.
通讯地址:乌鲁木齐市天鹅湖路567号 邮编:830000
备案号:新ICP备11003108号-1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1056号